2019年:《论清华简〈子产〉的黄老学倾向》,载《哲学与文化》第2期。
(《王国维全集》第8卷,第303页)殷周人文转向的根本点在信仰,即由神本开始转向人本。(徐复观,第146页)徐复观把敬德保民作为周初天命思想的主要内容,强调天命必须有现实的道德行为作保证。
(陈梦家,第572页)类似道德的行为产生于殷人的心理,是殷人在权威面前不得不做的姿态。(梁漱溟,第114页)如果周人以自己的情志领会天命,而后代学者以理智解释之,就会产生差缪。(见徐复观,第150-151页)对此,我们可参考周代文献以说明:惟时怙冒,闻于上帝,帝休,天乃大命文王。 摘 要:殷周天命转换给予德以现实确立的机会和条件。徐复观认为周人的天命观是一种新的历史观,因为周人把天命转换与道德相结合:周初对于国家的兴亡,在原则上是把天命的基础安放在民意之上,认为凡‘敬德、‘保民者当兴,也必兴。
(许倬云,第122页)但仍有人坚持两者是统一的,无分别的必要,如徐复观认为把帝与天分为二,一个属于商,一个属于周完全是没有根据的妄说。因而在观念上,周人的天人合一的宗教思想不得不延长到天人合一的伦理思想。心性的修证,可以在寺庙、禅堂,而非必在寺庙禅堂,完全可以在世俗生活中修持,所谓佛法在世间,不离世间觉,以家庭、社会为禅堂。
性,指人天生的、没有经过后天污染的心,儒家谓之道心、天心、天命之性,后天被习染的心叫做心或人心、气质之性。这样工夫纯熟,忽然一下,声音就消失了。当时的大学跟我们现在的大学意思不一样,指君子大人之学,就是君子大人进行自我修养的学问。正因为他本性里具有一切烦恼,潜在有许多烦恼的种子,长大后才会产生烦恼,可能会成长为小偷或者贪官。
宋代以来的三教归一论认为,三教在心性问题上,其旨归是一致的。孟子认为,人人本性里都具有这四端,犹如人皆有四肢,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,自贼者也。
佛法强调学佛必须解行相应,以对佛法真理的明解指导修行,依修行证解真理,与孟子重明辨笃行的精神可谓一致。道家老子也特别推崇婴儿,认为婴儿没有邪念、没有烦恼,心是纯净的。佛者天中天、圣中圣,最尊,而儒、道位在凡。中国人看问题喜欢抓住实质,而且这个问题要对人的身心修养有用,对生活实用。
孟子说仁是以其所爱,及其所不爱,又说:人皆有所不忍,达之于其所忍,仁也。民指人、君子,亲民就是君子日新,应该每天都进行修养,每天都有进步,都像换了一个人,这叫又新日新。印度教、道教、佛教密教三家,都说调制呼吸是快速入定的要门。此知,指自性空寂体上本来具有能证知空寂自性、如来藏性的功能,与儒家能知仁义礼智的良知含义有所不同。
再者,宋明儒的心性修养方法并未超越先秦儒学,虽然也学禅,但不得禅宗的精髓,至多认得一个有分心,是无法超越世间而证得涅槃的。实相乃大乘之因、大乘教义的标志,称一实相印。
这样的东西到哪里去找呢?道教认为主要从我们自身去找,从自心去找,所谓心即是道,道即是心,这即是道的心,在道教最成熟的修炼体系内丹学中,指心性,又叫真性、元性、本来真性、天心、道心、天命之性、本来一灵、一点灵光等,简称性。孟子讲四端,端者,端倪,就是人本性中可以发展为善的苗头,四种本来具有的善性:第一:恻隐之心,仁之端也。
何期自性能生万法,说自性想产生什么就产生什么。道教内丹发源很早,最早的内丹专著,是东汉魏伯阳的《周易参同契》,它是用周易的原理来解释炼丹,所以叫参同契,就是参合周易、道家与炉火(炼丹)。修炼精气或气脉明点的目的,是达到静定。王氏之说,当受了禅宗灵知说的影响。获得这种不可思议的智慧,从而实现永恒安乐、绝对自由及利乐众生、庄严国土的大方便,即所谓成佛,是佛教追求的终极目标,是本来心性、自性潜能的圆满开发、彻底实现,也可以叫做究竟的自我实现。《金仙证论》解释说:何以谓之先天?当虚极恍惚之时是也。
舍,意为舍弃自己的所有,给予别人而自己感到快乐、轻松。这时当然就不畏惧死亡了,肉体纵然死亡,而阳神不死,如果行善度人的真行功果圆满,可以升天为天仙、天官。
如果要追究中国文化的根源,应该追究到我们最老的老祖先,那就是传说中的伏羲和女娲。禅宗开悟的最高境界,是破第三末后牢关,雍正《御选语录序》描述说:透重关后,家舍即在途中,途中不离家舍,明头也合,暗头也合,寂即是照,照即是寂,行斯住斯,体斯用斯,空斯有斯,古斯今斯,无生故长生,无灭故不灭。
如果社会要求仁义礼智信,自性就产生仁义礼智信。而今言释深于儒,正发扬孔子微意,是谓报恩,乌得为背本。
道教修炼的目的,跟儒家修身养性不一样,是追求长生不死、成仙。中国文化用的是取象的方法,它跟象形文字一样,近取诸身,远取诸物,从自身和自然界抽象出某种符号或图像。你从此会对佛法深信不疑,完全理解,也知道此后怎样修行,这就叫见性。佛教《大乘宝云经》卷五云:一切诸法,心为上首,若知于心,则能得知一切诸法。
佛证一切众生本来自己,最亲也,而儒、道事乎外。然后又从这个死亡状态活过来,这时就再生了,就可以作为不生不死之涅槃的根本。
心性本来具有佛果法身、报身、化身三身,法身,谓以法界为身,此身不生不灭,因而长存不死。——莲池大师且孔子非不知佛也,儒谈世间法,直合如是而止,过之则出世间法矣。
比如看见小孩掉进井里,自然生起恻隐之心,想把他救出来,这是人本有的一种善性,它再发展就成为仁,孔子解释仁的意思是爱人,即关爱别人。不但要由博学、好问、深思、明辨,透彻道理,而且要笃行实践。
他还说:不是无禅,只是无师。穷尽天性,要在老实认识自身,《孟子尽心下》谓之反身而诚,因为万物皆备于我,故只要如实认识自身,就可以穷尽万物之性。随着社会的发展,具备顿悟资格的人越来越少,合格的禅师更如凤毛麟角。如果再以所得道或先天炁炼肉体,可以将血肉之躯炼化为炁所成身,聚则成形,散则为炁,可以隐显自如,谓之形神俱妙,为内丹修炼的最高成就。
不然,缁侣学禅,何不依《大学》、《论语》?文场试士,何不用《法华》、《楞严》耶?况孔子不言佛而意寓言表,如曰:‘朝闻道夕死可矣,此何道也?‘西方有大圣人,此何圣也?其尊佛明甚。它具备现实有效性而不具备宗教的神圣性、终极性,而且有一些难以适应时代及地域、民族的封建性糟粕,没有必要把它神化,历代统治者将其神化,是从政治目的出发。
后来道教以坐忘为一种重要的修炼之道,作为内丹中的上品丹法。无听之以心,而听之以气。
孟子则说所谓大人,即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。禅宗人把心性叫做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、秘密金刚体、心源、性海、真性、真心等,指心没有被污染的本原状态,也称为道。